电池领域,清华北大都不如这所大学。
创业邦(ID:ichuangyebang)原创
(相关资料图)
作者丨潘磊
编辑丨海腰
图源丨中南大学
“这所大学,可能在未来20年冲进中国的前15位”。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曾经在一段视频中对中南大学大加赞赏。
这刷新了很多人对中南大学的认知——这所校址位于长沙的大学,在过去的大多数时间中,并未如此有存在感。
直到两个“中国首富”的出现,外界才注意到中南大学是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以及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的母校。
但在投资领域,这种“信息差”早就不存在了。
比如在储能方面,中南大学的校友录俨然是一种宝贵资源,或许意味着一个回报巨大的投资项目。
其中原因在于,这所大学被认为是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黄埔军校”,培养的人才是电池产业链公司的香饽饽。
中南大学校园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中南大学电池”,会跳出来一系列相关搜索,比如“中南大学电池方向的老师”,“中南大学电池材料”,“中南大学电池教授”,等等。
这意味着只要与电池相关,基本上绕不开这所学校。
“我们的研发中心设在长沙,技术团队主要是来自中南大学的材料专业科技人才。”一位供职于某全钒液流电池企业的人士称,(电池行业)最好的技术都在这所大学。
大学专业中所谓的“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在中南大学并不成立。
与之相反,这所大学把“破坏性创新”演绎得淋漓尽致,投资人对此趋之如骛。
另一位在某全球车企担任研发高管的人士也表示,甚至连清华、北大这种顶级大学,在电池行业的影响力也比不上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科院物化所等机构。
上图显示,中南大学毕业生创立的公司,已经覆盖了电池行业从原材料到制成品,以及制造装备在内的全产业链。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2019全球储能市场长期展望》,全球储能市场2040年总投资额将达6620亿美元,中美将是全球最大市场。
德勤2018年底发布的研究报告《超速发展:全球电池储能市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称,电池储能可以实现快速部署和精准定位,能够提升电网的效率和复原力,这个优势让其前景更加引人入胜。
但在这些报告发布之前,出自中南大学的王传福们,差不多已经研究了20年电池。
中南大学校园
能够在中国电池行业扮演关键角色,可能跟中南大学的地理位置有些关系。
湖南被称为“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丰富,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在这里开采铁矿。
另外,镍、钴、锰、锂、钠等与电池有关的矿产,湖南也是一应俱全,这为中南大学发展相关专业提供了资源禀赋。
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消息,早在2017年,其有色金属产业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0.57亿元。
地下有资源当然要挖出来,所以湖南的电池产业配套也相当完备——投资者和创业者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无论是原材料、技术,亦或是人才。
与电池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四大主材”,湖南一个不落全都有。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公开资料,湖南在锂电池产业已经形成了覆盖产业链所有核心环节的比较优势。
在这其中,光是正极材料的规划产能就达到120万吨。
电动汽车产业链研究机构EVTank,在其2月份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中披露,2022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为194.7万吨。
宁德时代、松下等电池巨头,早就把湖南作为自己最为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
根据不完全统计,湖南有超过50个“锂电池产业基地”。
在宁乡甚至有一个“锂电谷”,聚集了数十家产业链头部企业。
由于动力电池占到了新能源汽车成本的40%左右,一些车企干脆直接在长沙等地设立生产基地。
比亚迪2009年就在长沙建厂,2022年在这里完成了近700亿元产值。
比亚迪旗下的动力电池企业“弗迪电池”,同样在长沙拥有工厂。
另外,上汽集团也在长沙建有生产基地。
同时,湖南距离汽车生产的重镇广东很近,这是另一个地理优势。
流行教授创业
早在2012年,中南大学就已经成立了150余家“学科性公司”,这在其他大学闻所未闻。
中南大学教授们创办的企业包括山河智能、博云新材及红宇材料等。
其中山河智能创始人何清华,是中南大学工程装备与控制系系主任。
博云新材创始人黄伯云,曾经担任中南大学校长——他也因此为被认为是“技术校长”,“院士企业家”。
格林美创始人许开华,既是中南大学的学生,后来也作为教授任教于这所大学。
这打破了当时很多人对大学教授的刻板印象,所以不同的声音出现了,比如认为教授创业属于“不务正业”。
但中南大学顶住了压力。
根据公开报道,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从事冶金、材料与电化学研究的中南大学教授李新海,曾创办锂星新材料公司,后被杉杉股份收购。
随后他又做了一个“创新实验室”,只要开发出新技术,就创办一家公司,引入投资方完成变现后,又把部分资金投入新技术研发。
通过这种技术创新循环,十多年前他就孵化了6家企业。
但需要指出的是,教授们创业并不都是一帆风顺。
比如曾韬教授参与创办的“中大创远”,因为和投资方产生矛盾,作价1200万元的技术股份也没法变现。
但可能正是这些挫折,让教授们不断汲取经验,并越来越倾向于自己掌控公司运作,成为“技术企业家”。
除了教授们创业,中南大学在优势学科领域也有公司化运作的项目,比如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就是围绕“粉末冶金工程研究中心”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现在人们已经看到,这些院士、教授不仅仅是学术大咖,而且也在企业经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色。
这让中南大学变得与众不同,而且成了“造富”效果极佳。
有人说,如果要搞一个大学创富榜,那么中南大学将会名列前茅。
所以正如郑强所说,这是一个被低估的学校,“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很牛,但中南大学也是牛大学,培养了很多牛学生”。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Copyright @ 2015-2022 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