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淮北矿业集团坚持“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修复完成从“煤”到“美”的蝶变
(资料图)
在淮北矿业集团60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已累计贡献了超过10亿吨原煤,在这期间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大量采煤沉陷区。这些几近荒芜、难以掩盖的“伤疤”,曾遍布淮北大地。
近年来,淮北矿业集团坚持“共担共治共享”,积极主动配合淮北市政府完成沉陷区治理以及湿地公园建设工作,其中绿金湖项目恢复土地2.45万亩,形成了总蓄水库达3680万立方米的城市中心水库,为100余种动物和近百种植物提供栖息地,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候鸟中转站,并于2020年被相关部门列入“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案例”;“百莲百荷”综合荷花基地项目在治理近1000亩采煤沉陷区的同时,多业态融合发展,多方位赋能矿山生态综合治理,开发文化观光旅游市场潜能,充分展现“农民富、产业旺、生态优”乡村振兴新面貌。
这些生态修复的案例数不胜数,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网红”景点的同时,也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经验。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淮北矿业集团进一步加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耕地保护力度,计划投入不少于10亿元,对具备稳沉治理条件的2.6万亩沉陷土地纳入治理规划,签订矿山生态修复目标责任书,逐年分批实施。
淮北曾经的城市“伤疤”,逐渐不复存在,随处可见的生态“窗口”,正在取而代之。
升级改造实现以“智”提“质”的演变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杨柳煤矿位于淮北市濉溪县孙疃镇境内,于2011年底正式建成投产,是国家首批建设的78对智能化矿井之一。来到办公楼的控制中心,这里控制着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矿井生产调度员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显示着井下的各种信息,手边的电话则通报着井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这其中的奥妙,是对各个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改造。
通风、供电、排水、运输、抽采等系统固定岗位实现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辅助运输智能监控与调度系统,对运输车辆状态、井下交通状况、物料运输信息进行精准调度;主运大巷、采掘工作面全部实现柴油机单轨吊机车辅助运输连续化作业“集装一站式”运输,实现了机运设备“无人化”。5G信号全覆盖的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采煤设备远程集中控制,一个采煤作业面每班人数由数十人减至10人左右;推进5G+智能化采掘工作面、AI视频智能分析等装备应用,集中控制各类设备的“一键启停”;盾构机装备智能导向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盾构机相对于设计巷道中心线的偏差及其姿态,实现了采掘生产“少人化”。同时,还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化”和灾害防控“联动化”等种种升级改造,把老一辈煤矿人“轻点按键把煤采”的梦想,照进了现实。目前,杨柳煤矿通过两级数据共享融合与分析,建成了“运行一大脑、矿区一张网、数据一片云、资源一视图、生产一平台”的整体布局,形成覆盖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组织党建及园区生活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煤矿综合生态圈。演变的成果荣誉可鉴,杨柳煤矿先后荣获“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国家级绿色矿山”“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矿井”“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淮北矿业集团目前已累计建成智能化矿井7对,努力实现用人少、效率高、安全好,走出了一条传统企业不传统的发展新路。
科技创新达到变“废”为“宝”的蜕变
如何把煤炭“吃干榨净”,是煤矿人一直以来的愿景。在淮北市临涣镇的淮北矿业集团临涣焦化厂,一根管道将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输送到了隔壁新建成的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甲醇生产车间。在这个淮北矿业集团全资子公司,焦化厂产生的“废料”,变成了生产甲醇的原料,可实现年产甲醇50万吨。
不仅如此,以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所生产的甲醇为原料,公司还将投产一套乙醇生产设备,设计规模年产乙醇60万吨。科技创新,是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基石。截至2023年7月,该公司已申请受理专利56件,其中发明专利19件,实用新型专利37件,授权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26件。2023年科研项目立项8项,计划投入研发资金3696万元。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是淮北矿业集团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抓好产业强链、延链、补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部分。
为充分发挥淮北矿区煤炭资源优势,发展清洁高效的新型煤化工产业,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近年来,淮北矿业集团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思路,抓投资、上项目,坚定不移地走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路线。目前,生物可降解新材料、三氯氢硅、碳酸二甲酯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焦炉煤气分质深度利用、有机硅等项目即将开工,驰放气制备高纯氢项目已经试生产,碳酸酯、乙基胺等项目正在积极开展调研论证。
Copyright @ 2015-2022 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