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内容页

130余万株行道树有必要全面体检,新技术有望明年底前在部分路段投入实战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3-08-31 05:07:02

工作人员用根系雷达给树根做CT。资料图片

行道树体检体系概念图


【资料图】

上海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列行道树出现在1865年12月,种植于外滩苏州河河口至洋泾浜口一线,150多年后,130余万株行道树已成为上海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行道树也会带来“甜蜜的烦恼”,它们会因生老病死等缘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是城市的安全造成影响。比如因为长得太快、太好,遮挡了路牌、路灯和沿街居民的采光,又比如在台风天被吹倒、折断。

行道树会定期管理养护,每次台风前,也会采取疏枝、绑扎加固等预防措施,为何效果并不明显?一项正在研发的城市行道树体检新技术试图找到高效且更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最近,有市民在建国西路上看到一辆奇怪的车子,驮着一堆摄像头和仪器贴着马路边缘缓缓前行,聚焦对象是路两边的行道树。这辆奇怪的车子是上海正在研发的新一代行道树体检技术。

“理想状态下,测试路段上的100多株行道树5分钟左右就能‘体检’一遍,做8—10个项目,通过图像识别等技术查找树上有无虫洞、蚁路、真菌、机械性损伤等较难察觉的细微风险点,还能一眼看出行道树的倾斜状态是否达到要采取干预措施的程度。”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科技信息科科长王本耀介绍,车上“电子眼”经过一株行道树时,其视野可以覆盖整株行道树从树根到树冠约四分之三的表面,只有背对马路的一小块区域是“盲区”。

解决“盲区”问题,体检车搭载的无人机可以飞到树冠顶部,通过树冠枝叶的状态,判断是否有食叶害虫、白粉病、煤污病等病虫害。

记者从上海绿化管理部门了解到,目前该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最快有望明年底在上海部分路段投入“实战”。

“现阶段在对人工智能进行强化训练,先要让它从一堆街景中识别出行道树,之后开始进阶训练,识别出不同的病虫害特征。这会更难,需要大量的图像来增强人工智能的辨识能力。”王本耀举了个例子,蚁类在行道树树干上留下的蚁路和天牛蛀干后流出的树液有时候很像,没有经验未必能识别出来。

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与人们对行道树安全的日益重视有关。

“以往的日常检查,再厉害的‘老法师’也只是凭经验,通过视觉、触觉来判断问题,很难发现‘隐疾’。”徐汇区绿化管理中心综合业务科科长孙安表示,上了年纪的行道树、胸径大于40厘米的大树,在经历了岁月洗礼、一轮轮台风汛期和市政基础设施变化后,内部木质变化已经不能通过肉眼和外观检查进行辨别。

近年来,徐汇区绿化部门采取新技术对辖区内的大树开展了全面体检,主要采用Picus3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仪、TRU根系雷达设备对行道树的“胸”“脚”内部情况进行检测,并建立了“一树一档案”。

“结果有些震惊,很多我们信心满满以为没有问题的行道树,要么‘骨质疏松’,树干内有木质损坏和空洞,要么‘头重脚轻’,树根生长分布不均匀,随时可能倾倒。”孙安表示,事关城市安全,这些发现促使大家意识到采用新技术重新排摸行道树生长健康状况的迫切性。

然而,全面的排摸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努力,徐汇区已完成3100多株大树的体检,占到区域大树总量的六成左右,但如果参照整个徐汇区4.2万多株行道树来计算,那么完成体检的行道树还不到总数的一成。

另据了解,静安、长宁、虹口等区也在对区域内行道树的生长健康状况进行彻底排摸,但受限于资金、技术、人力等问题,只能选择性地挑重点,优先检测大树、老树。上海绿化部门今年将优先对人口密集、交通繁忙的大客流区域树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根据采集到的现场数据编制详细的树木信息数据库。

行道树体检车的研发应用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效率和成本。王本耀表示,虽然在检测的精细程度上不及Picus3断面检测仪、TRU根系雷达设备,但行道树体检车能够低成本地快速发现树木表面的问题,相关的隐患排查和预防措施也就更加有的放矢。

(来源:解放日报记者:陈玺撼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