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明确地宣布:终止在细胞与基因疗法方向的研发投入。而其下一个研发方向则是欣欣向荣的小核酸药物领域。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从上世纪60年代初发现mRNA到1998年首款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获批上市,再到2006年RNAi技术获得诺贝尔奖,核酸药物经过几十年的历程,目前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各制药巨头也重新进入小核酸药物赛道,并加快管线布局。比如,诺和诺德33亿美元收购Dicena、诺华94亿美元收购The Medicines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Company、武田制药获得Wave公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ASO药物的授权开发,最高可支付20.6亿美元等。
而对于GSK来说,去年12月,其与Wave公司达成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合作,以共同推进寡核苷酸疗法的研究;今年2月1日,GSK正式启动(ASO新药bepirovirsen治疗慢性乙肝(CHB)的III期临床试验。倘若该疗法的治疗效果能长效持久,将引领全球乙肝治疗的重大变革。
不过,自1998年小核酸类第一个药物批准上市以来,迄今为止一共有15款小核酸药物上市,但中国市场鲜有企业涉及研究且尚未有相关药物获批上市。如今小核酸领域一大热点袭来,市场自然把目光投至了港股稀缺标的圣诺医药-B(02257)身上。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2月21日,圣诺医药开盘后一路走高,盘中股价最高涨幅达到10.79%。
小核酸即将站上风口?
近日,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了一份有关寡核苷酸合成市场报告。
报告中提到,2022年全球寡核苷酸合成市场规模达到61亿美元,预计2030年增长到19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5.9%。2022年美国寡核苷酸合成市场约为17亿美元。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预计到2030年寡核苷酸合成市场规模将达到4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1.5%。
之所以市场对小核酸市场报以积极预期,在于其近年商业化潜力初现:全球市场空间从2016年0.1亿美元已增长至2021年3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7.8%。其中Spinraza凭借其在罕见病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上优异的临床疗效,2021年销售额达到19.05亿美元,成为领域内“重磅品种”。
小核酸药物逐渐受到业界重视与其研发优势不无关系。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小核酸药物的可成药靶点远多于传统药物:已上市小分子和抗体药物仅靶向约700种蛋白,仅占人类基因组0.05%;小核酸药物理论上可靶向与疾病相关的mRNA和非编码RNA序列,可治疗靶点数量大于22000种,全面覆盖各类疾病。
另外,小核酸药物不仅研发周期短,临床研发成功率也远高于传统药物。根据Alnylam披露数据,其开发成功率高达62.5%,远高于传统药物开发成功率5.7%。Alnylam短短4年时间内将5款新药成功推向市场证明了开发此类药物的高效和高成功率。
但一直以来,小核酸药物在市场上都叫好却不太叫座。原因在于不少药企虽在小核酸药物临床试验中制定了精致策略,却未能顺利开发关键的小核酸药物递送平台做支撑。
小核酸药物递送载体的开发,是业界公认的核心壁垒和技术难点之一。
由于小核酸是外源性药物,可能会在血液循环中被核酸酶降解,且由于其分子量大以及带有负电荷,所以无法穿过细胞膜发挥疗效,体外试验表明仅1%的核酸药物能进入细胞质,而在体内试验中该比例不足0.1%。
现有的全球小核酸药物龙头正是在递送技术上具备独特的领先优势,才能够占得先机。例如:Alnylam开发出了基于MC3脂质分子的LNP技术平台、肝脏递送的GalNAc偶联技术等突破性的siRNA递送技术等。
圣诺医药在港股上市时备受关注在于其自主开发了多肽纳米颗粒(PNP)递送技术。不过由于圣诺医药核心产品STP705仍在II期临床阶段,该递送技术尚无商业化产品验证可行性,所以公司估值潜力未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烧钱研发何时见回报?
从去年中报披露的进度来看,目前STP705主要的适应症方向仍在BCC和isSCC。
去年12月,圣诺医药公布了该产品用于治疗鳞状细胞原位癌(isSCC)的IIb期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中期数据。
结果显示,第一阶段32例接受STP705治疗的isSCC患者中,78%(N=25)实现了肿瘤细胞完全组织学清除,达到了主要终点。30µg/ml、60µg/ml和90µg/ml三个剂量组肿瘤细胞完全组织学清除率分别为89%(N=9)、75%(N=12)和73%(N=11),而安慰剂组(N=12)仅为58%。本次临床研究无AEs或SAEs,所有治疗组的局部皮肤反应数值都很稳定或有改善。
从上图也可以看到,除了isSCC等抗肿瘤领域外,圣诺医药的研发管线还涵盖了纤维化、医美、抗病毒、心血管、补体介导等疾病领域,其中基于PNP和GalAhead递送技术开发的项目多达20余款。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5月30日,圣诺医药宣布启动一项siRNA的1期临床试验,应用STP705对成人实施腹部整形以减少颏下脂肪。该研究是圣诺医药首次尝试将RNAi治疗产品应用于医学美容治疗。
此次圣诺医药启动的这项剂量范围、随机、双盲、载体对照研究,将招募10名患者以评估STP705的安全性和耐受性,STP705将通过皮下注射给药。其主要终点是评估注射舒适性、表征局部和全身安全性,以评估STP705皮下剂量的组织学变化,并比较三种不同浓度STP705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选择未来研究的剂量。
此前公司公告中已表示,STP705的现有数据及在动物模式中,已展示出很好的试验结果。因此拓展STP705的适应症到颏下减脂治疗和非侵入性脂肪重塑的其他领域,存在一定的市场机会。
从市场空间来看,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报告展示,2021年全球非侵入性减少脂肪的市场规模为11亿美元,预计从2022年到2030年的CAGR达16.1%,最高预计为40亿美元。
不过从研发进度来看,医美仅为STP705适应症衍生扩展方向,尚处在临床I期阶段。虽然当前疫后医美复苏明显,但圣诺医药显然难以在短期内赶上红利。
另外,研发管线铺开较大也意味着圣诺医药目前还在砸钱阶段。2022年中报显示,报告期内圣诺医药研发开支达3210万美元,同比增长160%。由此,公司当期净亏损达到4610万美元。
截止去年6月底,公司账上现金约为1.7亿美元,当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净额则是负4538.2万美元。因此仅靠以上资金,公司大概能支撑3年左右。但公司近期表示,其目前已开始着手商业化布局,包括组建商业化团队、推进规模化生产等。如果进展顺利,预计未来3年将有siRNA药物上市。
对于布局siRNA的企业而言,技术平台和管线进度是核心竞争力,如何通过药物设计提升疗效和安全性,如何突破化学修饰和递送系统的瓶颈,建立自身的护城河已成为企业的重大考验。
尤其是随着Alnylam、Arrowhead等企业在siRNA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和siRNA产品商业化进度的加快,加之自身现金储备的问题,对于圣诺医药来说,时间紧迫性依然存在,而提升造血能力或成为其当下实现估值进一步增长的关键。
Copyright @ 2015-2022 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