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推荐 > 内容页

“一街一策”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的首都样板 环球快看

来源:我是规划师 2023-06-07 15:56:50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总是和人民生活的环境和品质息息相关。北京正在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背街小巷既是城市的“里子”,也是“面子”,它关乎首都形象,关乎百姓生活。如何“里”、“面”兼具?

2017年,北京市出台《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2023年颁布《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三年(2023-2025年)行动方案》,治理范围从核心区扩大到整个城区,“环境整治提升”改为“环境精细化治理”,“精细化”被特别地强调了出来。

挖潜城市空间最大能量,避免“千巷一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唐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的老师,2019年成为朝阳区小关街道的责任规划师。她深入街道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给片区画像,理清整个街道区域内需要更新、治理的城市空间。

一处被围挡围起来的闲置空地,引起了唐燕的注意。这个空地的位置太特殊了,既紧邻惠新西街北口地铁站,又紧邻惠新西街6号楼和10号楼。小关街道曾多次请设计师出改造方案,却都被唐燕否定了。“它可以激发和达到的高度不是简单地建一个亭子,铺一块儿绿地,放几个秋千就完事儿的,它可以承载更多的火花和力量。”唐燕说。

这块地儿既紧邻惠新西街北口地铁站,又紧邻惠新西街6号和10号居民楼

2019年底,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北京建筑大学,共同发起“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唐燕毫不犹豫地把惠新西街这块地报了上去。面向社会征集的80多份更新方案中,一个方案让她眼前一亮。

紧邻地铁口,小广场入口处设置了一面巨大的哈哈镜

这块空地被设计成了一个微下沉的广场。从地铁里匆匆走出的行人,转个弯就可以走进广场,一面巨大的哈哈镜扑面而来。设计师说,哈哈镜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要在不经意间,让陌生人转过街角,会心一笑,开启每天的好心情。除了哈哈镜,广场内东西两侧的景观墙、以及广场内的景观构建,全部使用了混凝土的材质。“用混凝土的要素来做建设的时候,其实有些人会觉得很高冷,但它深深地打动了居住于此的原构件厂职工,在地的文脉得到了重现。”唐燕说。

小广场采用了特殊纹理造型的混凝土砌块做围墙

2020年,这个设计方案获得了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特等奖。小广场建成之后,颇有一种“闹中取静”的感觉,从地铁口出来的陌生人和附近小区的居民们在这里相遇,会心一笑。它是一个新奇、有趣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是承载着居民记忆的社区家园。

“更新”不一定都要“破旧立新”

张晨,朝阳区太阳宫乡责任规划师,他参与改造的第一个项目,是芍药居北里二社区208号楼的楼前空间,面积800平方米,是一个非常贴近居民的地方。改造之前,这个楼前空间可以用老、旧、破来形容,居民们曾多次向社区反映,要求更新。

芍药居北里是太阳宫地区为数不多的老旧小区之一,小区内人口密集,老年人占比高。在多次的实地调研中,张晨发现,每周三这里都会有一位姓杨的师傅免费给60岁以上的老人理发,如果有老人实在下不了楼,杨师傅还提供上门服务。杨师傅是一名退休职工,给大家理发,也是图一热闹,没想到深受小区周边大爷大妈的欢迎。

杨师傅为小区的老人们理发,专门制作了说明牌。

一把老藤椅常年摆放在这里,那是杨师傅特意找来给大家理发用的。每次看到杨师傅与来理发的大爷大妈聊天唠家常,张晨心里都感觉很温暖,他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点,一定要让杨师傅留在这里。

在最终的设计方案里,这片区域的道路被重新铺设,开辟出了几处公共空间,放置了新的座椅。老藤椅要不要也一起换掉?“后来我们才知道居民需要的椅子是什么,因为大部分都是六七十岁老人来理发,首先需要有一个带靠背的椅子,我们定制的那些椅子都不会像老藤椅那么舒服。”张晨说。

改造后,老藤椅被保留了下来

最终,新老座椅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奇妙组合,很快这里就热闹了起来。老藤椅旁,杨师傅熟练地挥动着他的剪刀;新椅子上,等候理发的老人们晒着太阳聊着天,从超市买完东西回来的老人们,也喜欢坐在这里歇歇脚。

改造后,这里成为老人们一起聊天的场所

在这个老龄化的社区里,志愿服务的精神不但得以传承,这样改造过的邻里角,也成为了一处让老人们充分参与社会交往的场所。

打破固有思维,用数据和模型算法支撑创新

茅明睿,双井地区责任规划师团队的负责人,喜欢数数,擅长通过12345数据、社会感知、物联感知等方法去发现藏在城市背后的深层问题。

百子湾路与九龙山路交叉口的西南角,有一片近400平方米的空地,这也许是茅明睿利用模型算法、用大数据帮助实施改造的面积最小的城市空间。在改造之前,这块空地上简单摆设了健身器材,是一处缺乏活力的空间。

百子湾路与九龙山路交叉口西南角空间改造前

通过摄像头捕捉的影像,以及规划师在现场对人流量和使用情况的观察,茅明睿发现,这个空间呈现出的活力与它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匹配。双井地区是北京CBD的商务生活服务功能区,在茅明睿的大数据里,这是一个很有城市活力的地区。

“这个地方,无论是从居住者还是从就业者、到访者来说,我们希望这个场地能够跟旁边场地潜在的使用者之间产生更好的互动,而不是一个偏老龄化、只能健身的那么一个场地。”茅明睿给这块场地重新定了基调。

在进行了多轮民意访谈之后,最终的设计方案里,健身器材保留,增设秋千、蹦床、陀螺椅,还有一个可以反射出天际线的反光装置。

茅明睿团队的规划师韩亚楠说:“这些设施的选择,其实是摆脱了我们对于公共空间的固有的一些设计思维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的创新。”

改造后的“井点一号”,孩子们在陀螺椅上玩耍

新的装置摆放多少,如何摆放?基于之前人们对这个场所使用情况的数据收集,茅明睿团队设计了一个算法,利用数据模型,模拟出不同人群,包括小孩、老人、青年人、工人和外卖员,他们与这个场地不同设施之间的互动关系,经过多轮匹配,最后得出最佳设计方案。

改造后的“井点一号”,年轻人来打卡国贸天际线

改造后,这里取名“井点一号”,整个空间更加包容,全龄友好,全民友好。过去,附近的工人来到这个场地,只能蹲在台地的马路牙子上吃午饭;改造之后,他们会坐在陀螺椅上休息,看旁边的孩子玩蹦床;旁边苹果社区的保安也会在人少的时候,来到这个场地;很多年轻人在反光设置那里,打卡拍照国贸的天际线;而一些男性的成年人,会在凌晨,一个人在这儿荡秋千。

改造后的“井点一号”,孩子们在荡秋千

每条街巷、每个区域在城市的自然生长中,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面貌和特性。责任规划师们以自己的专业敏感,以接地气儿的工作方式,在“一街一策”的理念下,揭开每一条街巷的基因密码。“私家定制”的解决方案,让每一条街巷展现出独有的魅力。

崇雍大街也是责任规划师的匠心之作,崇雍大街在近五年的修缮保护中,使用了老砖140余万块,老瓦73万余块。这些经历过时间沉淀的老旧建材的再利用,不仅有效地节约了资源,还最大范围地保有了房子本身的历史感。

东城区东四北大街(崇雍大街)

史家胡同,在责任规划师的倡议下,组建了历史风貌保护协会,修复保留了原始院落的样貌。规划师们在这个过程中,把拆除了私搭乱建的“空儿”,与居民一起打造出了一处处的胡同“微花园”,胡同居民们的家门口漂亮了起来。

史家胡同54号院微花园

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责任规划师共参与完成城市更新项目4064个,其中参与完成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1645个。

从今年起,为期三年的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再启动。未来三年内,全市5393条背街小巷将完成环境精细化治理。与之前不同,此轮背街小巷的精细化治理将向居民院落和小区延伸,与城市更新更加紧密衔接。

作为大国首都和千年古都,北京的城市更新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是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既富于千年之城的远景谋划,又充满万家灯火的微小温暖。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