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来临,2023年暑期档画上句号了。三个月时间,205亿票房,这个数字比疫情前的2019年高出了将近30亿,刷新了暑期档票房纪录,然而暑期档开始前几周,大部分人都预判了它的低迷,认为没有好片、档期太空。
可结果,在没有任何新大片空降的情况下,这个不被看好的档期居然完成了逆袭。究其原因,既有档期内影片整体质量过硬做支撑,也有营销手段迭代升级来辅助,除此之外,还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哪个才是主因,单从结果来看,暑期档的盛况至少释放出了一个好的信号:“线上化”三年后,中国观众依然对于影厅观影存有旺盛的需求。
(资料图片)
暑期档为何创纪录?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好的话题电影从未断档,能够延续观影热情。试想想,当你看完一部好看的电影、追完一部好剧,是不是会有继续消费同类作品的冲动?往年暑期档不是没有爆款,而是爆款上映后没好片接班。比如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后的几周里,影市都乏善可陈,迟迟没有口碑热度俱佳的影片。很多观众在看完《哪吒》后,缺少影片可以满足后续的消费欲望,市场冷却,档期内再无影片票房超过20亿。
反观今年,6月末《消失的她》以黑马之姿点燃暑期档,此后几乎每一到两周都有至少一部话题电影上映,且每一部话题电影的质量都不俗,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上,此外,还有《长安三万里》《封神》等影片多次实现豆瓣评分的上涨。
今年暑期的多部电影,都奔着话题度:《八角笼中》直指贫富问题,《我经过风暴》控诉家暴,《学爸》意图减轻教育焦虑,《孤注一掷》则是全民反诈。相比于宏大的叙事和远离我们生活的架空世界,这类能切中普通人焦虑的话题电影,说不定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电影市场的主流。
暑期档的平均高质量,是历年来第一次。路人影迷的观影热情持续维持在高位,这是今年暑期能有两部电影票房35亿、合计4部电影票房过20亿的核心原因——虽然没有50亿的巨无霸出现,但是市场却被炒热、实现了多赢。
第二个原因,今年暑期电影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多、涵盖的人群广。
2018年暑期档,在《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两部爆款的助力下,档期票房达到了173亿。但事后数据机构分析结果显示,两部电影的受众重合度高达60%,也就是说为电影贡献票房的很多都是同一批人。如果没有电影能调动起不同圈层的观影欲望,延续观影热情这个话题也就无从谈起。
再看今年,上映的电影几乎涵盖到了所有类型的受众——《孤注一掷》瞄准下沉市场,同时吸引了很多中老年用户;《长安三万里》《八角笼中》成为了很多亲子用户的首选;《消失的她》和《封神》在年轻用户中间讨论度拉满;就连喜欢进口电影的观众,也久违地在暑期看到了好莱坞一线大制作
第三个原因,则是今年的营销做得格外出色。
今年夏天,抖音宣发正在成为营销票房的关键。和以往病毒式铺放物料不同,今年多部影片都抓住自身特点,做了有针对性的话题营销,最终即造就了《孤注一掷》这种还没上映就已经路人皆知的爆款,以及《封神》这样成功逆袭的典范。
暑期档的宣发关键词,必定是‘灵活’。《孤注一掷》上映前就抓着观众印象深、演技好的王传君做宣发,抖音物料、模仿视频大火;上映后,演员孙杨成为新的话题人物,单单8月29和30日,该片就有7个话题登上过微博热搜,其中6个都是孙阳相关的话题。
《封神》能逆袭,也是因为把营销重点从观众早就疲软的“中国奇幻”,转移到了更具话题度的演员身上。一开始被批卖惨,后又调整为路演策略,长达一个多月的路演中,通过演员的频繁互动,持续输出新内容,经二创加工产生的新话题,使影片不断破圈。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能够迅速让片方了解观众的喜好,灵活调整营销策略,观众想看什么就提供什么,是今年暑期档一热再热的关键。
当然,除了这些电影行业本身的原因外,整体消费环境的火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只是电影,今年4月以来,文旅消费市场整体都异常火爆——热门旅游城市一房难求,演唱会、音乐节的门票都是几秒售罄,到6月末才大爆发的电影市场,已经算火得晚了。文旅市场的大热,主要是因为过去几年被压抑的文娱消费欲望,终于有了释放的渠道,从而有了报复性消费的趋势。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档期,那便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复兴的希望。
如果单纯指望,电影市场永远天时地利人和,那显然不现实。可如果能意识到,暑期档火爆的背后是市场和观众在变化、在进步,顺应观众需求去做更贴合市场的东西,就有可能把一次的火变成行业持续发展的契机。不过无论如何,这个火热的夏天,还是给行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市场还在期待着更好的中国电影。
Copyright @ 2015-2022 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