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研发成本高、时间长,对于创新药企而言,扭亏是企业发展的一道“分水岭”。8月29日晚,复星医药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其控股子公司、创新药企业复宏汉霖已实现扭亏,并创造了2.40亿元的净利润,成为港股18A生物医药企业(记者注:2018年,港交所推出了第18A章上市规则,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到港上市。)中首家实现自我造血的企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再次印证了复星医药的创新孵化眼光。公开资料显示,创立于2010年的复宏汉霖,是复星医药旗下创新生物制药平台。彼时,复星医药前瞻性布局生物制药赛道,并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经过13年积淀,由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汉斯状于2022年3月获批上市,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2023年上半年,汉斯状实现收入5.56亿元,正进入商业化放量“加速期”,也成为今年复星医药创新兑现的亮点之一。
围绕创新孵化等话题,《证券日报》记者与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进行了进一步访谈。他表示称,复宏汉霖是复星医药创新体系中的一个案例。“复星医药所构建的是全方位的开放式创新,不限形式,只要是更适合企业发展的、能够与合作方实现双赢的、为患者带来价值的,复星医药都会考虑去做。”吴以芳称。
谈产品:多款创新产品仍在放量
汉斯状是复星医药创新产品体系中的重磅产品之一。据半年报,今年上半年,汉斯状于中国境内新增获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适应症,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靶向PD-1单抗药品。在此之前,汉斯状已被获批用于治疗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实体瘤、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三项适应症。
吴以芳对记者表示,汉斯状的前景还非常可观。“目前,在美国市场,为满足当地的监管要求,汉斯状正进行桥接临床研究、补充临床数据;在欧洲,汉斯状已处于申请上市阶段;在东南亚,复宏汉霖已与海外企业达成协议,将在东南亚、中东北非等区域进行商业化合作。”吴以芳表示,相信到2025年后,复宏汉霖来自海外的销售收入比重会不断提升。
谈及对复宏汉霖日后的规划,吴以芳称,在创新研发上,作为复星医药的生物药平台,复宏汉霖将往更高端的领域发展,除单抗外,还要去尝试双抗、抗体偶联药物等新技术与新靶点,研发投入将持续增加;同时,复宏汉霖也将借助于产业基金等各类社会资源,保障自身的现金流。
除此之外,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也是复星医药创新管线中的代表作。奕凯达引进自海外创新产品,复星医药与美国创新药企KitePharma成立的合营公司复星凯特获权进行技术转移并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生产与开发。今年上半年,该药物在国内新增获批了二线适应症,即用于治疗一线免疫化疗无效或在一线免疫化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成人大B细胞淋巴瘤。
“二线适应症的患者数量是原适应症的三倍。该适应症于今年6月份获批,我们已经观察到,在七八月之间,接受奕凯达治疗的患者总数出现了大幅度上升。”吴以芳称,目前支付能力仍是限制奕凯达放量的主要因素,复星医药将积极与医保局方面沟通,希望以较为创新的支付方式,来提高产品的可及性。
另据半年报,截至2023年6月末,奕凯达已被纳入超过90款城市惠民保和超过60项商业保险,备案的治疗中心覆盖全国超25个省市、数量超过140家,累计惠及超过500位患者。
近年来,诸如汉斯状、汉曲优、奕凯达等创新产品的持续兑现也为复星医药业绩增长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谈模式:执行全方位的开放式创新
从复星医药的创新管线来看,记者注意到,其中既有从外部引进、孵化的创新产品(比如奕凯达),也有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比如汉斯状),还有不少与其他本土创新药企合作的产品,总体来看,形式较为多元。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以芳表示,复星医药采用了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模式。
“我们是全方位的开放式创新,体现在:一在知识产权方面,复星医药强调双向许可,一方面积极对接、拥抱外部的创新成果,也可以与外部共享复星医药的研发成果;二在人才以及资本方面,复星医也是开放的,充分拥抱各个合作方。”吴以芳称。不过,他同时强调,自主研发仍是复星医药的根本基石,“我们还是要持续加强自身研发能力的建设,提高对于创新成果的专业眼光、跟上前沿技术与趋势,把握好机遇、保证研发管线的高价值。”
吴以芳认为,复星医药已拥有了完整的创新战略规划体系,在对合作方进行战略指导、资源赋能、供应链支持等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比如,复星医药在市场准入、全球市场积累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去发展。”
他认为,锚定创新,构建开放式的创新模式,从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全面兑现,拥抱各方资源,将是复星医药长期发展的压舱石。
数据上,2023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共计28.84亿元,同比增长19.77%;其中,研发费用为21.34亿元,同比增加3.07亿元,增长16.80%。截至上半年末,复星医药主要在研创新药及自研生物类似药项目超70项;另共有5个创新药(适应症)、10个仿制药(适应症)获批上市;4个创新药/生物类似药(适应症)、34个仿制药(适应症)申报上市;7个创新药/生物类似药(适应症)于中国境内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编辑 袁元)
Copyright @ 2015-2022 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